一次“核”心之旅
——記口述歷史采訪活動
審核管理部 楊芳菲
為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用工業和信息化事業改革開放的歷史教育引領廣大青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開展了“工業和信息化事業改革開放40周年口述歷史活動”。公司選派了我與丁瑞作為志愿者參與了本次采訪活動,我們29組的采訪對象全部來自核工業方面,隨著采訪的深入,一位位講述者給我們帶來了他們各自的故事,也給我們帶來了心的震撼。
第一位講述者是年齡最輕的原子能院堆工部主任——楊紅義。這位70后的講述者是極健談的,他用那充滿磁性的聲音,熱情的介紹著他的快堆,他每次都會給采訪他的人進行一次科普,讓你知道什么是快堆,讓你愛上快堆。我們幾個外行志愿者,在楊主任深入淺出的介紹中,緩緩地推開了“核”這扇神秘的大門。
楊主任講述著農村少年求學生活的不易,與中國快堆一同成長的點點滴滴,作為正在工作高峰期的他對未來的工作充滿著希望,且有嚴謹的計劃,五年的快堆會……十年的快堆會……
快堆事業是民族復興的重要支柱,是人民幸福偉業的重要保障——這是采訪時他送給我們的最后一句話,也是一個科研工作者留給自己的責任。
第二位講述者年紀最長,是已85歲高齡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核物理學會理事會理事長張煥喬院士。張院士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一路在艱難中求學。老先生的記憶力超強,一位位老師的名字他都深深記在心中,幾十年過去了,提起老師,老先生眼中依舊充滿敬佩之情。他自幼年起愛讀科學文章,對數學物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支持他一路從農村私塾考到了武漢大學學習金屬物理,如果他順利畢業,那我們現在會有一位材料學的專家、院士,但命運就是多變,一紙調令,張院士在北大開始了他的核物理研究生涯,幾十年,起起伏伏,勤勤懇懇,如今依然在一線,帶領著學生們為核物理的研究奮戰著。
第三位講述者是同樣80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潘自強院士。潘院士自幼就讀教會學校,打下了良好的英語基礎,機緣巧合下“服從分配”學習了技術物理。但那時的老先生們都如此單純,真誠。從服從分配到深入研究,再到關鍵問題時大膽建議,這條輻射防護、環境保護研究之路,一走就是一生……潘院士的口音很重,為了怕我們記錄有誤,常常會把關鍵字寫給我們,對待采訪都是如此嚴謹,更何況從事科研?
第四位講述者是中國核學會理事長,原中國核工業集團董事長王壽君。與前幾位講述者不同,前幾位都是從事科學技術研究工作,而壽君理事長多年來都在為中國核電發展運籌帷幄。
采訪時,壽君理事長看見攝影師的拍照角度,趕忙把布鞋換成了皮鞋,對待采訪那種一絲不茍的態度,不會因為面對的是非專業記者而有絲毫懈怠。他從核工業的誕生講起,到現代核能和平利用,再到核電走出國門,既講述了技術的發展過程,更多的是國家戰略發展的過程。他輕描淡寫間就談完了我們好奇許久的中核集團與中核建集團合并中的跌宕起伏,但談起未來要建立核工業產業鏈卻充滿著激情。
壽君理事長的講述讓我們把前幾位采訪者的內容一下子都串聯了起來。有了張院士們的基礎核物理研究,有了潘院士們核防護的保駕護航,有了壽君理事們帶領的核建人的專業能力,才能有楊主任們 “實驗快堆”的順利建成。
我們聆聽了講述者幾十年的人生經歷,既有跌宕起伏,也有平凡細膩。幾位講述者,或素不相識,或從未謀面,但他們都踐行著事業高于一切、責任重于一切、嚴細融入一切、進取成就一切的核工業精神。
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這就是中國的“核”心。